本文來源 | 《教育傳播與技術》、國育未來教育科學研究院
本文作者 | 賈同,河南大學教育學部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啟動,教育變革將迎來爆發期。 國務院在2017年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提出,要發展“智能教育”,強調“利用智能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改革,構建包含智能學習、交互式學習的新型教育體系。開展智能校園建設,推動人工智能在教學、管理、資源建設等方面全流程應用”。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本質特征,也是教育現代化的動力引擎。在“互聯網+”的時代,學校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離不開信息化,而新時代的教育必然是信息化的、開放式的、智能化的教育。而智能教育的實現路徑,必然是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礎上,通過持續深化信息技術與學校教育的融合創新,突破固有的辦學體系、教學結構和組織形態,打造信息化、智能化的未來學校。 信息化、智能化的未來學校是在突破傳統學校形態的基礎上,形成的線上與線下相結合、虛擬與真實相交融的“泛在”形態,進而打造出時時能學、處處可學、人人皆學的學習空間。并且,通過對學校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教學過程進行革新和升級,回歸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實現學校的智能化、多樣化、個性化、精準化,以滿足新時代人力資源的需求和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 當前未來學校建設的實踐已行之有年,國內外一些學校面向教育的未來開展了前瞻性的探索,其中部分項目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本文將介紹新加坡和上海的未來學校建設項目,雖然兩者建設的主體、目標和方式等不盡相同,但通過梳理其建設經驗,可對我國未來學校的全面化建設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啟示。 新加坡“未來學?!苯ㄔO 新加坡“未來學?!表椖坑尚录悠抡?007年開始實施,首批5所“未來學?!痹?008年正式開始運行,2015年完成建設15所“未來學?!钡哪繕?。此項目是新加坡“智慧國2015”計劃在教育領域的具體規劃,也是其“教育前沿”計劃的核心內容。新加坡“未來學?!蓖ㄟ^試點性開展前沿信息技術應用實踐,驗證其賦能教育領域的效果和邊界,以促進兩大教育變革:一是教學模式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二是信息技術賦能下學習空間的突破與延伸。 基礎環境建設 如何在有限的校園區域創設無限的學習情境成為新加坡未來學?;A環境建設一個重要的支撐點。新加坡崇輝小學、康培小學、裕廊中學以及華僑中學利用先進的網絡協作技術,創造出三維仿真學習環境以打造學校特色課程。 其中,崇輝小學致力于打造一個泛在的“崇輝虛擬世界”,以支持跨越時空邊界的自主學習?;诙喾N智能技術的整合,崇輝小學打造了一個擁有多種虛擬學習工具和學習場景的3D仿真交互式學習環境,并將學校主要的教育項目和教育路徑囊括其中??蹬嘈W基于“玩中學”的教育理念,采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構建了一個4D學習樂園,以期通過游戲化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驗。因此,學校不僅開發了4D實驗室和多感官歷史課堂以提供游戲化教學環境,還將角色扮演、戲劇、電腦游戲等作為日常的教學手段。 教學應用建設 新加坡未來學校建設強調通過“基于技術的學習”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利用教育技術賦能教育過程,變革傳統教學方式。南僑小學利用交互式教學軟件和移動式講臺技術打造智能課堂,通過在教學中運用互動白板、播客、博客、平板電腦等工具,打破了傳統的師生間單向的信息流動路徑,構建了新型的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 新加坡克信女子中學則開發了“以寫促學”的論文標識工具。利用這一論文標識工具,可自動化地對學生作品進行實時評價和個性化反饋,有效提升了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的動機和能力??蹬嘈W在其項目“康培現場”中設計的備忘包,通過收錄學生的基礎數據和學習過程數據,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自由的學習路徑,支持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進程進行自主學習,并獲取問題反饋和改進建議。 評價管理建設 新加坡未來學校建設注重在信息技術支持下對學生開展多元評價和科學管理。崇輝小學在合適的學科中,通過在線測驗自動化地檢測學生的學習結果并提供具體反饋。這不僅減輕了教師的閱卷負擔,同時也方便教師全面了解學生學情。對于學生來說,回答問題后得到實時而具體的反饋,能夠促進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從而強化學習效果。 另外,崇輝小學還采用常規性評價和選擇性評價來評估學生的多維發展。學校以學期為單位給每個學生建立和發放成長卡片,家長通過成長卡片就可以深入了解學生的成長情況。尤其在選擇性評價項目方面,如戲曲表演評價、錄音評價、數字故事評價等,基于過程數據的量化評價不僅幫助學校開展基于多元能力的學生綜合評價,更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華僑中學則利用交互式學習管理系統有效進行在線教學管理和學生評價管理,通過覆蓋全體師生的個人門戶和電子檔案,不僅教師能夠更好地了解每名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習成績和學習風格,學生也可以通過同伴的反饋來監控自己的學習情況,并實現同伴評估和合作學習。 教師素養建設 新加坡未來學校建設強調通過多種措施促進教師素養的全方位提升。 崇輝小學非常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通過為教師提供課程整合、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評價實踐、技術整合和教育研究等方面的能力提升路徑,助力教師實現全面提升。學校不僅通過網絡平臺、工作坊、國內外分享研討會等方式為教師提供各種專業發展機會,還通過開展實踐研究式教研項目,助力教師向研究者角色轉化。 華僑中學則認為未來學校的實踐探索需要有動力、有熱情的教師來推動,教師本身也需要多才多藝、具備較高的信息技術素養。華僑中學將教師分成三種類型,強調未來教師應具備較強的創新與探索意識、變革與主體精神。為此,華僑中學對教師進行了全方位的培訓,涉及教學理念、計算機能力、信息素養等多方面,學校尤其注重激發教師的主動性。 上?!拔磥韺W?!苯ㄔO 在上海,由學校自發進行的未來學校建設已不是新聞,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寶山區寶虹小學等一批學校已經在探索教育信息化賦能未來學校建設的道路上,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實踐影響力。不過上海進行較為系統的未來學校建設,是在2021年上海成為教育數字化轉型試點區并發布《上海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之后,自此以區域為單位的未來學校建設開始走向前臺,上海市未來學校建設開始形成整體推進模式。以寶山區為例,作為上海首個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的實驗區和首批教育數字化轉型實驗區,其推進的未來學校建設以教學模式改革為核心,以教育數字化轉型應用為試點,以創新、方法、國際化等為核心理念,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為驅動,構建面向未來的新型學校。 基礎環境建設 以數字基座構建區域統一的智能教育環境是上海未來學校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在此基礎上,多個學校通過構建區校數據融通的智慧校園系統,打造數據賦能的智慧校園環境。盧灣一中心小學通過研發云課桌、云朗讀、云手表、云展館、云隨行、云社區、彩云墻、云廚房、彩云圖書館等一系列相輔相成的“云”載體,形成完整的智慧校園云平臺,使其在以云課堂為核心的學校教育教學實踐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盧灣一中心小學基于智慧校園云平臺改變了原有教學模式,打破了“教室”的傳統概念,使學生在校期間的所有活動都成為重要的學習過程。 教學應用建設 探索教育數字化轉型應用場景,打造智慧教學模式是上海未來學校建設的核心目標。 復旦初級中學通過“數字作業”應用,將多種智能技術應用到學生日常的紙質作業中,在不改變學生作業習慣的前提下,能夠動態采集學生作業數據,進一步了解學生學情,并精準推送相關學習資源。教師能夠通過手機,方便快捷地查看班級作業的完成率與訂正率、查看學生的關注率與興趣點。 美蘭湖中學則利用基于手寫電子紙PAD終端的uNote智慧作業本,取代了以往的紙質學科作業。通過智慧作業本應用,美蘭湖中學實現了基于學習水平的分層作業設計與實施,確保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夠得到盡可能大的提升。并且美蘭湖中學利用精準推送的分層作業模式,幫助學生減負增效,逐步實現學生作業的個性化定制。延安初級中學則通過“智慧體育”應用,構建學生健康畫像。通過采集學生體育運動的過程性數據,不僅量體裁衣地為學生提供個性化運動處方,提升學生運動動機和效果,并且通過自動的實時運動反饋,使教師能夠專注教學。 評價管理建設 教育評價與管理的數字化轉型是上海未來學校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寶虹小學在引進智能評價系統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實際需求,二次設計開發了“七彩虹寶綜合評價系統”,可結合手機端應用與電子班牌實現每日一評。通過手機端應用,教師不僅可以便捷地對學生進行實時評價,形成個性化的教師評價,并且可以獲得系統自動化的評價過程反饋,如提示學生的受關注程度、進步與退步趨勢等。同時,七彩虹寶綜合評價系統匯集了學生多元的表現數據,如基礎數據、學業數據、學習過程數據、社會實踐和特長數據等,初步構建了個性化的學生數字畫像。 寶山區七色花藝術幼兒園則通過可用于無感數據采集的智能教具、玩具,實現對幼兒游戲和交互活動中學習行為和學習過程的無感記錄,形成自動化的智能評測。同時,結合教師人工評價與智能記錄,為每個兒童形成學習及活動過程的綜合性分析報告。 教師素養建設 推動區域教師專業成長和協同發展是上海未來學校建設的重要基礎。 依托寶山區提出的“智慧同儕課堂”項目,上海大學附屬學校、上海大學附屬寶山外國語學校、上海大學附屬小學三校以“聚焦課堂、專業成長、形成生態”為主題,共同探討新的教育生態下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路徑。進行協同備課、同堂教課、群體反思等活動,不僅通過教學實踐助力教師發現問題和鍛煉技能,而且借助智能技術促進協同教研,助力構建智慧教師發展共同體。寶虹小學則依托“數字教材實踐應用”“線上線下融合教學”等教研項目,構建了覆蓋教師整個教學生命周期的教研訓一體化教師發展平臺,形成了以學科素養與信息技術能力結合為核心目標,分層培養與梯度發展相結合的校本教師素養提升模式。 經驗與啟示 分析總結以上未來學校的實踐經驗,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未來學校的共同特質,從而為我國未來學校的全面建設提供借鑒。 先進的教育理念 雖然未來學校的建設目標不盡相同,但都強調通過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創新來重塑教育生態、變革學校形態,真正落實“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從而實現技術賦能教育教學,促進學生自由而全面地成長。 拓展的學習空間 總體上未來學校建設的方式都非常相似,即通過創設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學習環境,開發豐富、優質的學習資源,提供個性化與智能化的學習支持,突破傳統學校時空局限和邊界,為學生營造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泛在學習空間。 創新的課程教學 未來學校建設過程中應注重開發適應其建設目標的課程體系,如創新課程、基于實踐的課程、跨學科的課程等,以培育學生適應未來需求的核心素養。同時,未來學校建設也注重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變革教學方式,利用全新的信息傳遞和呈現方式,重塑師生在教學中的角色。 持續的教師發展 未來學校建設重視新教育生態下教師的主觀能動作用,關注創新教學模式中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和學科素養整合能力,并采取種種措施改變教師傳統觀念,持續促進教師在教學方法、技術能力、教研能力等方面的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