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基于技術更新與教學改革雙驅動,教師數字素養逐漸成為教育高質量發展制約因素。教師數字素養包括哪些要素?如何提升?學校如何助力教師個人數字化能力發展?
點擊查看:《教師數字素養》標準全文
來源 |《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 | 落實《教師數字素養》標準
吳 砥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戰略研究基地(華中)常務副主任熊 璋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信息學院院長、教育部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專家組組長周建華 人大附中聯合學??傂3崭毙iL、人大附中航天城學校校長盧海燕 北京市小學語文特級教師、北京市昌平區城關小學教導處主任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是教育數字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2023年2月,教育部發布《教師數字素養》(以下簡稱《素養》),從數字化意識、數字技術知識與技能、數字化應用、數字社會責任、專業發展5個維度,對未來教師應具備的數字素養進行了描述。
當前對教師數字素養提出了哪些新要求?面對數字化教學設計、數字社會責任等熱點問題,學校提升教師數字化應用能力的路徑在哪里?記者就此采訪了專家、校長及一線教師。
記者:為什么要提升教師數字素養?當前我國教師數字素養不足的具體體現有哪些?吳砥:首先,數字技術與教育的融合使教育領域內各項要素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對教師數字素養的要求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其次,近幾年我國重大教育政策的落實,如“雙減”對教師課堂教學質量、作業設計質量等提出的高要求,離不開教師數字素養的支撐。再其次,數字化條件下,教師教學理念難以轉變、技術工具不熟悉、數字化教學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成為教育教學改革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我們調研中發現,目前中小學教師數字素養不足主要表現為數字技術知識不全面、教學優化和創新應用不夠、對學習情況的評價和分析不力、專業能力增長不足等,亟須加強教師對數字技術知識的學習、應用和創新。周建華:我想說三點。一是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國家教育數字化轉型戰略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每位教師。二是數字時代培養學生應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挑戰的創新能力,教師必須從知識型教師轉變為素養型教師,而數字素養是新時代教師的核心素養之一。三是數字化時代教育環境、教育資源、教學模式都發生了質的變化,教師需要適應并能利用數字技術進行教書育人。然而,在現實教學中,有些教師用“背答案”的方法學習教育數字化知識與技能,方法欠佳,導致事倍功半;另外,現有的教育裝備、平臺等工具的質量,難以滿足教師具體教學需求,工具欠適切。記者:為什么要從數字化意識、數字技術知識與技能、數字化應用、數字社會責任、專業發展這5個維度來界定教師數字素養?吳砥:《教師數字素養》標準的研制,一方面結合我國國情,立足于教師的身份定位,充分考慮教師職業要求的特殊性,從公民身份視角、教學場景視角、教師發展視角出發對數字素養進行內涵界定和指標設計,更加精準和豐富。另一方面,這樣的架構與國際上比較知名的類似標準也有共通性,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教師信息與通信技術能力框架》、歐盟的《歐洲教育工作者數字能力框架》等。
周建華:這五個維度是一個整體:數字化意識是教師在數字時代有效開展教育教學和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數字技術知識與技能是教師實現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基本要求,數字化應用是教師實現數字化教育教學的核心要素,數字社會責任是教師開展公平包容、綠色發展、開放合作的數字教育的根本保障,專業發展是有效支持教師開展數字化創新應用與實踐的重要保障。
記者:針對《素養》對教師數字化應用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學校如何強化落實?吳砥:首先,學校需要加大數字技術資源投入,建設數字校園,提高數字化應用能力;其次,探索基于數字化教學環境的教學方式,推進課堂教學過程的數字化;最后,以真實應用場景為依托,開展基于數字化應用的教研活動,開展教師數字化研修,持續落實教師數字素養提升工作,以點帶面,形成數字素養發展的可持續機制。熊璋:學校應提升認識,制定落實的計劃、組織豐富的培訓、開展積極的交流、遴選典型的案例、表彰優秀的教師,從而形成在教育管理、教學方法、課程內容不同層次的數字化應用的生態,打造全員普及數字化應用的氛圍。強化落實中要關注實際應用效果,積小效果為大效果,不斷積累經驗,增強決策者、開發者和使用者的信心,讓所有參與人享受數字化的果實和成就。記者:《素養》中特別強調了數字社會責任,這也是《素養》的一大亮點,為什么有這樣的考慮?在具體教學中,學校和個人如何落實數字安全保護?熊璋:數字社會責任是數字素養和技能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維度。社會責任在從傳統的物理社會過渡到現代的“物理社會+數字社會”的融合社會過程中,有著明確的延伸和擴充。保護個人、學校和國家的數字安全是數字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學校管理和教學中,收集、分析學生的數據是不可避免的,但使用范圍、保存方式、傳輸方式都須嚴格遵守數據安全規范。盧海燕:“數字社會責任”這一維度強調了在數字化活動中,教師的道德修養和行為規范方面的責任要高于普通公民。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絡大國,各種信息、資源以及數字產品服務層出不窮,大量新技術、新應用涌入校園,教師數字安全保護能力不足所引發的網絡安全與隱私數據泄露等問題時有出現。
教師要在數字化活動中自我約束,依法規范上網,合理使用數字產品和服務。此外,也需要多層面機制保障。一是市區層面,從技術上對教育專網進行防護,屏蔽雜亂信息,查補信息漏洞;二是學校層面,深入開展數據安全教育活動,如學校信息發布、學生信息保護處理等主題研討培訓,加強教師數字安全管理意識,提升培養學生數字社會責任的能力。
記者:《素養》中在專業發展維度方面,體現了數字技術對教師個人專業能力發展的重要性,對此您怎么看?第一,提升對數字素養的價值認知。充分認識到數字素養作為一種橫向的關鍵能力,對教師的其他專業能力具有帶動提升作用。第二,積極參與針對性的數字素養培訓。圍繞自身教育教學中數字技術的應用情境與實際需求,積極參與相關項目,并充分借助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研修空間等在線教學資源,學習先進的教育數字化技術與理念,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第三,組織開展數字化教學研究與創新實踐。在校內,可利用信息化、數字化手段創新教研方式、提升教研效率,從而促進教學創新。在校外,可積極參與各類數字化教學研究相關會議,提升學科視野,吸取經驗繼而在自己課程中開展實踐探索。盧海燕:結合我個人成長,首先教師需要致力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課題研究,本人通過承擔北京市教育信息化課題研究,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其次,教師要借助智慧教研平臺開展教研活動,如通過學科教研社區、名師工作坊社區等,實現教研線上線下的有機融合,通過教研優質資源共享、名師一對一指導等,促進個人專業成長。記者:《素養》的發布旨在用于對教師數字素養的培養和評價,這對引導學校提升教師數字素養起到什么作用?吳砥:第一,構建教育數字化管理機制,明確主管領導數字化工作任務與職責。第二,通過數字教學環境打造,在常態化教學中提高數字技能等。第三,深化數字技術教學應用,支持并鼓勵教師通過數字技術開展教學模式創新與常態化應用。第四,開發適用于本校的、以真實應用場景為依托的數字化應用的教研活動等。第五,依據《素養》標準,形成適用于本校的多元化教師數字素養評價體系,建立面向教師個人的數字素養發展檔案,指導教師個人成長與學校整體教師數字素養提升。周建華:我補充兩點。第一,推進數據驅動的教師數字素養提升培訓與評價。按照《素養》的要求,大力推進教師數字素養校本培訓;推進教師數字素養常態化、規?;瘻y評;推進精準的、動態的、持續的教師數字素養評價,不斷完善數據驅動的教師數字素養評價體系。第二,全方位的數據技術支持系統建設。主要包括個性化數字支持的教師數字資源包,優化數據處理過程的學校管理數據系統,提供數據驅動及教育教學成功案例的教師教育數據系統,以及共性化數據支持的數據庫。
局長說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在數字技術深刻影響教育教學的今天,如何提升教師數字素養,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如何實現區校聯動,造就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濟南市槐蔭區在教育信息化發展歷程中,以專家引領、評價引導為抓手,構建上下聯動的區校教師數字素養提升模式,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針對問題,一校一策。基于區域內各校信息化教學環境、師資力量不同的現實情況,槐蔭區成立區中小學(幼兒園)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實施工作領導小組,深入基層,結合學校情況制定各校實施方案。學校層面,成立由校長牽頭的學校管理團隊和學校專家團隊,組織在職在崗教師全員參與培訓,組織校本教研和校本考核。至今,全區共4280名教師參與研修,提交微能力點應用成果13606項,42項成果在濟南市評比中獲獎。專家引領,持續發力。槐蔭區以各學段、各學科教研員和骨干教師組建專家團隊,通過線上研修、入校指導、校本教研、跨校教研等多種形式,持續引導、推進教師常態化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居家學習期間,中小學教研室開展“線上教學優效提質深度推進會”“2022年教研品牌引領月”等系列活動,由區級專家團隊牽頭,引領、指導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備好課、上好課。學前教育科為學前教育居家活動進行了線上指導和教研,引領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家校溝通與互動。制度保障,評價引導。區域頂層策動?;笔a區出臺《槐蔭區教育系統綜合考核工作實施方案》,引導學校制定信息技術常態化應用于課堂教學的相關制度和措施,進一步落實技術應用校本教研力度。出臺《關于教育教學信息化評選及表彰優秀電化教學人員》,每年舉辦一次教育教學信息化評比,每兩年表彰一次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學校自主推動。各校結合評選活動,因時、因地、因學段創新符合校情的信息化教學課程,以評促用,以用促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成果逐級推薦參與上級評審,近幾年,槐蔭區教體局連續獲評濟南市優秀組織獎,獲評首批山東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單位,另有3所學校(幼兒園)獲評山東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單位,5所學校入選濟南市智慧校園示范校。應用先行,樹立品牌。槐蔭區推動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濟南市和槐蔭區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槐蔭區直播課堂等應用。4530名教師參與國家平臺寒假研修并全部取得6學時認證?;笔a直播課堂累計應用129場,平臺瀏覽97398次。市區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師共上傳資源15萬個,導學1.3萬余份、在線檢測1.78萬余次、線上作業3萬余份,綜合應用數據居全市各區縣前列。
(作者系濟南市槐蔭區教育和體育局局長)
校長說
一輩子寫教案,退休時一片紙都留不下,這是教師在“黑板+粉筆”時代的共同結局。然而,并不是教案沒有保留價值,而是沒有條件保留,這是一種資源的浪費。當“屏幕+鼠標”時代來臨,電子教案興起,但網絡成了教師復制粘貼的剪切板,教師教學設計的能動力逐漸消退,這同樣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讓教師教案成為資源建設的過程,讓資源建設的過程成就教師數字化素養,走上現代化專業發展之路呢?自主開發校本課程,讓教學設計成為共享資源。首先要喚醒教師教學設計的能動力和創造力,讓教師成為課程設計師。開發“寧夏在地風物課程”是我們選擇的第一路徑,教師跨學科組織團隊,以寧夏大地上的物產、遺產、特產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課程化設計,如枸杞、長城、蘆葦……教師通過互聯網對課程研發主題進行資源搜集、加工與整理,然后以問題視角形成探究路線,設計探究活動,應用相關資源支持學生探究活動,預設探究結果,設計思辨問題,引導學生以一物聯通世界,以寧夏風物聯通中國傳統文化。然而,這樣的創新課程設計,網絡沒有樣本,現實沒有模板。因此,教師課程研發團隊在任務驅動下,認真篩選數字化教學資源,過程中讓教師活化了數字資源。在課程付諸實施的過程中,我們又通過研學活動讓學生把大地上的資源活化,這一系列活化的過程就逐漸摸索出我們探究育人的方法論:任何一物都可以從“物—器—道”三階探究它的文化淵源;任何一物都可以從“定義—形式—變化—功能—原因—聯結—觀點—表現—關系”九大概念進行系統研究,獲得系統認知。認知的方法就是從每一個大概念入手提出多個核心問題,每一個核心問題都以“學—問—思—辨—行”為探究流程完成一個探究過程。目前,以寧夏在地風物課程為主題,教師利用網絡數字資源建構了原創數字資源庫——《枸杞》《石頭》《葡萄》《蘆葦》《稻米》《長城》……同時,依據寧夏兒童的通識素養課程系列叢書設計錄制了“雙師雙線”課堂導學視頻,全套資源上傳寧教云平臺,區域內社區、學校教師都可共享。當資源被最大限度利用時,教師的成就感就轉化為信息共享的文化素養,這種素養會反作用推動教師繼續在課程設計的專業發展之路上能動前行。集體設計國家課程,讓教學設計成為可再生資源。國家課程實施教案是教師日常教學設計的主體部分,學校通常采用教師獨立撰寫教案,以此作為上好課的準備工作而納入教師績效考核項目。因此“教案+上課+作業”便成為教師日復一日忙碌的焦點。然而,單體忙碌意味著集體彷徨,課堂很難實現集體變革。我們從教案、作業集體設計入手,每個寒暑假,教師分學科分年級分小組實施集體備課。面對新課標新教材,我們設計了相匹配的教學模型,如“任務驅動—問題呈現—探究活動—達標檢測”4A導學式教學模型,后來將在地風物課程實踐中提煉出的“學—問—思—辨—行”教學流程植入其中,形成“問—思—辨”教學范式,通用于各學科教學設計,并將作業設計以“預學單—探究單—達標檢測單”與“學—問—思—辨—行”教學流程一一對應,形成教與學全程互動的閉環,統稱“問—思—辨”一案三單,設計完成后,學科專業領導小組要逐級審核、修改校對,然后裝訂成冊,開學后教師人手一冊教案,學生人手一冊三單。電子版成套上傳寧夏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成為區域內共享資源,每一份資源署名都是備課教師。各年級單冊教材一案三單的設計不是一次性使用,而是每學年都要更新一次。新的備課小組要在原設計基礎上進行增刪修補,優化升級,更新后的一案三單署名為本次設計小組教師,如此循環支持,彼此賦能,讓一案三單數字化資源年復一年不斷升級,這種升級是以教師的集體原創、智慧眾籌而持續賦能的,在互聯網環境中成為可再生資源??稍偕馕吨處煴旧硪渤蔀閿底只Y源并且主宰資源建設,成為智慧貢獻者。(作者系寧夏銀川市興慶區實驗第二小學教育集團總校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