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項目 返回列表

流程再造下自主學習

2018/11/21 15:36:24

流程再造下自主學習

市西中學探索以新技術改善課堂教學

 文| 雜志記者 羅陽佳 圖| 雜志記者 薛婷彥



讓“秧苗”按自己的速度生長

01


這是一堂高中二年級的數學課,課題是“點到直線的距離”,教學目標是理解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并能熟練應用。


這個知識點對學生來說很有難度,按照教科書的編排一般需要兩課時,但市西中學的老師把這兩課時的核心內容濃縮成了一段八分鐘的微課,學生在課前已利用云課堂平臺觀看了這一微視頻,形成了相關概念并完成線上配套習題,張娜老師借助智能化閱卷系統線上統計結果掌握學情,有針對性地設計課堂教學。


未標題-1.png


于是這節課張老師不再是從頭講起,而是根據前測反饋情況,選擇性講解學生的疑難點,檢驗并完成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推導與概念形成, 通過師生互動明確公式的來龍去脈,隨即挑戰三道難度層層遞進的例題。


整堂課, 除了剛開始十來分鐘的課前自學反饋,大多數時間都交給學生自主探究和小組討論,張老師更像是一場研討會的主持人。


學生課前自學的那段微視頻雖然短短十分鐘不到,卻能牽一發而動全身。


“微課是優質教師資源的整合”,市西中學數學教研組組長張舒郴對記者說,他們將高中數學教科書中的內容進行重新整合和編排,按照課時要求將傳統課堂中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濃縮為五六分鐘的微課,做到核心知識全覆蓋,典型例題精講解,同時同步推送相關配套基礎題,從而讓教師做出課前的針對性預判和診斷,為課堂的高效提供保障,“這些積累于云端的優質資源將形成精品課程與習題集,成為廣大教師教學的無形財富,也能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先導課堂?!?nbsp;


微課明顯提高了學生課前自學的效果。


高二(6)班學生胡昌海幾乎每天都會看數學課的微視頻,他告訴記者,自己過去是通過看課本預習,不知道從哪里切入、怎么看,思路混亂,學習不系統,效果不太好,現在有精品微課幫助自己梳理思路、學習新的知識點,還能隨時隨地隨需觀看,一遍沒看懂可以反復看,也有老師及時提供在線答疑,學習效果好很多。


未標題-2.png


更重要的是,微課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張舒郴帶領其團隊做過大量實踐調查,他們發現女生看微視頻的時間比男生長,但更有效。一些學習成績優異的女生習慣把知識通盤掌握牢固了再做題,所以視頻可能會反復看直到徹底搞懂,而有的男生喜歡帶著任務看微視頻,做作業遇到困難時再看。


沉思型的學習風格和活躍型的學習風格兩相比較,很難說孰優孰劣,但教學應該因材施教,微課就是一個不錯的解決學生差異問題的方案。


學生概念形成的快慢不同,慢的學生可能今后是一個學數學的好苗子,但若按照劃一的速度上課會影響這部分慢的學生成長為好苗子。


張舒郴把教學比作播種育苗,如果自然撒種,放任自流,先生長的秧苗會搶奪養分, 遏制后生長的秧苗,結果導致秧苗成長率不到50%,而如果先在秧田里精心育苗,讓每個秧苗都長到差不多的高度時再插到稻田里,就能確保秧苗接近100% 的成長率。


“線上課堂是秧田,線下課堂是稻田, 學生在線上按照自己的速度生長,通過微課學習達到基本一致的認知水平后再到線下學習,課堂教學的起點更趨一致,教學效果會更好?!?nbsp;



從空間重構到技術應用

02


近年來市西中學對教學方式的創新變革可以追溯到六年前發起的一場對學習空間的重構。


校長董君武認為,傳統課堂的面貌通常是教師站在講臺上講,學生坐在下面聽,在這種教室結構下,課堂教學很容易走向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討論互動較少的被動接受模式,因此必須徹底顛覆傳統教室,重構物理空間,迫使教與學發生變革,“讓教師面對全班學生集體授課的機會都沒有”。


于是2012 年,市西中學將幾個樓面改建為一個集圖書館、電腦房、會議室、沙龍、休憩等功能于一身的新型學習空間,并稱之為“思維廣場”,在此開展培育高中生高階思維的個性化教學模式改革實驗。


未標題-3.png


幾年實踐下來,“思維廣場”確實從根本上改變了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學生學習形態,實踐研究也獲得2018 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在思維廣場開展教學改革實踐的,主要是語文、英語、政治、歷史、地理等人文類學科,那么數理化生等學科如何實現教學方式的變革?


近幾年,市西中學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在人工智能改變人類生存方式的背景下,面對教育智能化時代的日益臨近,學校教育是否應有所改變?


三年前,董君武在和老師們討論這個話題時提出了一個觀點:“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 智能化時代的到來,課堂教學方式和學校存在的形態都會因為新技術的融入而發生根本性的變革。至于最終什么時候發生,變成什么樣子,由誰領導這場變革,我們現在無法預知,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場變革一定會到來。”他認為市西中學作為一所有傳統有品牌的學校,一定要有志向為這樣一場變革貢獻自己的實踐,做一些前沿性的運用信息技術推動課堂教學變革的探索性實踐。


未標題-4.png


市西中學自2016 年9 月開始在數學教研組率先開展“云課堂”先導下的高中數學自主學習模式實踐與探索,希望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從根本上改變課堂教學的流程,促進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個別化。


在這種線上線下聯動的教學模式,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流程下,教師的作用發生了改變。教師要精心制作微視頻。微視頻時長極為有限,教師必須在自己對概念有深刻透徹理解的基礎上,用精煉的語言把概念講深講透。


因此,微視頻的教學設計往往出自優秀教師之手,他們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也得以推廣輻射。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對學生學習起點精準把脈。比如在“正弦定理”一課的教學中,發現學生通過自學已經掌握了“已知兩角一邊”去解三角形,因此他們將課堂教學的起點設置為“已知兩邊以及其中一邊所對角”的解三角形問題。在課堂上,教師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借助概念的外延去組織教學。


未標題-5.png


對于學生而言,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提升明顯。去年一年,市西中學在高一年級四個基礎相當的班級進行對照實驗,其中一個班是實驗班,另外三個班作為對照班,結果發現在三次考試中,實驗班的平均成績比對照班高了5 分以上。關鍵是學生對自學感興趣了。對實驗班做的問卷調查顯示,85% 的學生“喜歡通過觀看微視頻的方式進行課前預習”。更驚喜的是學習氛圍愈加濃厚了。


“現在主動上黑板展示解題思路的同學越來越多了?!?胡昌海說,由于大部分同學都形成了更高的認知起點,有想法、有思考的人多了,課堂討論就更活躍了。



每個人身邊的“專屬教師” 

03


除了在數學學科應用技術改進教學, 市西中學在理化生等學科也展開了信息技術助力教學的實踐探索。


與數學學科類似,物理教師也是在課前錄制微視頻并生成二維碼,學生掃碼即能觀看,并完成視頻中布置的任務, 在課堂上教師則根據學生課前任務完成的情況,針對性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教師還會利用“問卷星”設計并推送題目,即時評價,當堂反饋,不把問題遺留到課后。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因此實驗教學十分重要,它不僅能使學生更直觀地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更能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但實驗教學的現狀并不容樂觀。


市西中學生命科學教研組組長金惠珍告訴記者,在高中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特別是部分操作要求較高的實驗往往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師的講解是面向全班的,教師操作演示時總有部分學生看不清楚;在一節實驗課里教師很難真正顧及到每一位學生,教學效果打折扣。


未標題-6.png


如何在實驗教學中實現個別化指導? 市西生物組找到了微視頻這一得力助手。


自2014 年起,他們將上海市高中生命科學學科三冊必修教材和一冊拓展型教材中包含的14 個學生實驗拍攝成視頻,每一個學生實驗配套一組短小的實驗微視頻。雖然網上也可以找到很多生物實驗教學視頻, 但拍攝的幾乎都是一個實驗從頭到尾的全過程,而市西生物組將一個實驗的完整過程進行分割,即一個操作對應一段視頻,多數是兩三分鐘一段,控制在十分鐘以內,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比如在實驗“食物中主要營養成分的鑒定”時,學生往往會在如何定量溶液、滴加溶液、劃火柴、試管加熱、檢驗實驗結果等5 個操作環節存在困惑或者容易出錯,市西生物組便設計并制作了五段微視頻,一段視頻針對一個操作,而且對一些操作細節,如試管加熱時試管夾與試管的相對位置、試管與酒精燈火焰的相對位置等,視頻中都作了清晰的圖示標注,一目了然。


14 個學生實驗的配套微視頻都儲存進了數碼互動實驗室的學生電腦里,學生在做實驗時可以隨時隨需查看,好似身邊就有一位個人專屬的生物教師。自從有信息技術的加持,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大大提高,市西學生參加高中生命科學實驗技能操作考試時實驗操作更加規范、迅速、準確、到位,展現出良好的生命科學實驗技能素養。


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不是用技術去強化傳統教學,而是用技術去創新教學,引領教育體系變革。


在市西中學,信息技術所激發的創新力量、所帶來的革命性影響正在成為現實。如今靜安區10 所學校聯合組建研究共同體,將進一步放大市西數學組“云課堂”先導實驗的效應??梢灶A見,在今后更長時間內, 信息技術對教學的促進作用將充分顯現, 越來越多教師將體會到教育智能化的綜合效益。


 ? end ?